唐太宗遇奇文难字会问谁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生的功与过

唐太宗遇奇文难字会问谁

唐太宗遇到奇文难字时,他会向自己的学问广博的文臣求教。作为一位睿智睿智英明的皇帝,他深知自己的知识有限,因此非常重视学习和咨询。他会召集文臣们讨论并寻求他们的智慧和见解。

唐太宗的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使得他能够汲取众多智者的意见,并在面对奇文难字时得到正确的解读和理解。

他的谦虚和求知欲也是他成为伟大统治者的重要品质之一。

【原文】 唐时, 太宗问许敬宗曰:“朕观群臣之中,惟卿最贤,有言非者,何也?”敬宗对曰:“春雨如膏,农夫喜其润泽,行人恶其泥泞;秋月如镜,佳人喜其玩赏,盗贼恨其光辉。天地之大,人皆有叹,何况臣乎!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;且是非不可听,听之不可说。君听臣遭株,父听子遭戳,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别,乡邻听之疏,亲戚听之绝。人生七尺躯,谨防三寸舌;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”帝曰:“卿言甚善,朕当识之。”(选自《贞观政要》) 【译文】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:“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,你是最贤能的一个,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,这是为什么呢?”许敬宗回答说:“春雨贵如油,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,而喜爱它,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;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,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,吟诗作赋,盗贼却讨厌它,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。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,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?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,况且,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,听到之后,也不可传播。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,可能要遭受杀戮;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,可能要遭受诛杀;夫妻听到谗言,可能会离弃;朋友听信谗言,可能会断交;亲人听到谗言,可能会疏远;乡邻听信谗言,可能会生分。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,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,舌头上有龙泉剑,杀人不见血。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?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?”唐太宗说:“你讲得很好,我会记住的!”

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生的功与过

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生功过,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。每个历史上的人物,都生长在当时的历史时期。不论这个時期是战争年代,或是和平年代,或国家统一,或国家分裂的時代,只要是为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奋斗,就是正面人物和先进力量。反之,为少数独裁封建者压迫.奴役·剝削人民卖力,就是反面人物或落后反动力量。这就是历史的定位。

评价历史人物,这在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个人而言其实都是不能十分准确的。

究其原因,一个是时代所处的局限性,这一点非常好明白,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,我们往往会陷入到上帝视觉的坑里。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。对于商鞅的结局,有很多人耿耿于怀,认为他那么厉害,让秦国一跃而起,反而落得个五马分尸的地步。其实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带入了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念,认为有功于天下,不该遭受如此酷刑。但其实,如果我们站到他那个时代,就会发现,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和变法造成的统治阶级矛盾是非常严重的,在秦孝公去世后,为了弥补秦国存在的巨大裂隙,也为了自己能顺利执政,惠文王只能舍弃商鞅,并且,车裂之刑在那个时代也是较为常见的刑罚之一,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刑罚观念去看待。

再一个,评价历史人物往往还会受到个人历史观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。有很多人的历史观里面只有非黑即白,也就是只有好坏之分,而无法把自己放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所站的位置上去分析,这种就会造成评价的不当。典型如对李鸿章的评价,其实,我们评其为卖国贼,不应当只是单纯的从感情上来说。李鸿章是大地主,大官僚,处于风雨飘摇的清末,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,他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存在,其实,他内心也有一个强国梦,否则就不会东奔西走,筹建洋务,组织北洋水师,但是现实是骨感的,在没落的封建制度中,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,就算是天之骄子,他也无能为力,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,拥有决定权的是他身后的那一批无能之人。

当我们站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位置上看,就会发现,这个人物是生动形象的,远非我们印象中那个十恶不赦的人。因此我们就能明白,这是一个怀揣梦想,但却上了一艘破船的人,他尽管有着出众的才能,却无力回天,只能成为没落王朝的陪葬品。同样,跳出时代局限,我们可以看到,他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,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其环境的局限性,起到了阻碍作用。因此,我们就清楚了,于个人而言,他的所作所为无可非议,大清的裱糊匠,通过改革努力维护自己的统治,于历史而言,丧权辱国,阻碍进步。

所以,评价一个历史人物,我们要做到处其境,感其情,了解历史局限性,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。好的和坏的都要看到,值得学习的和要批评的也都要看到,如商鞅和李鸿章,我们需要学习他们那种为国操劳,不惧风险的精神,也要借鉴那种为人不可过刚的教训以及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,勇于挑战新事物。